新车上市 狂潮背后存在的隐忧
12月8日, 2015 7,779 views
企业超常规地推出新车型,已经破坏了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,这也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已步入尾声的2015中国车市,新车上市的步伐未减。“十一”假期过后至今,已有40多款新车和改款车型密集上市,平均几乎是一天一款新车的节奏。其中重头戏莫过于刚闭幕的广州车展了,又有一大波新车来袭,预计今年又将是新车上市率颇高的一年。
有惊喜亦有吐槽
应该承认,上市的有些车型确实带来了惊喜。如丰田品牌带来的卡罗拉双擎和雷凌双擎、广菲克Jeep品牌国产后的首款车型自由光、路虎的第二款国产车型发现神行、宝马换代后的旗舰车型新7系等。这些车型既是企业角逐市场的重要力量,又满足了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,充分体现出新车的价值。
然而,平心而论,眼下上市车型中真正有价值的新车并不多。注意到在这一波新车狂潮中,很多份量不够重的车型夹杂其中。这些车型大多是换代或小改款车型,缺少
亮点和新意,却被企业用“全新”二字包装后投入市场,颇有点“滥竽充数”。“国内车市有点发癫了,新车看得我眼花缭乱了,都快记不清车名了。”消费者黄先生表示。
事实上,为了尽快从销售低迷中走出来,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再次使出了新车上市这一“杀手锏”。选择这个时间段上市新车,都有布局“金九银十”
的意图,以期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,达到抢占市场先机的目的。市场规律显示,从新车上市到正式销售,经过两个月的预热和过渡,正好可以为年末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。于是,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充斥着整个车市……
新车看上去很美,然而,新车轮番“上阵”,消费者并不“领情”;笔者在沪上车市了解到,尽管新车排队上市,但销售不畅的尴尬依然存在。不少新车型号称在外
观、内饰、配置及动力等方面有了新的提升,但是消费者不都买账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,众多的新车似乎极大的丰富了市场,但是一款产品还没有熟悉就新出来了
更多的产品,带来更多的陌生名词。有消费者就表示对目前的新车潮“看不懂”。在不少消费者看来,车市中所谓的新车很大一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,是典型的“伪新车”。
“严格地说,类似于增加配置的小改款车型,根本算不上新车,就算是改变发动机排量而车型不变的也不能称之为新车。”业内某资深人士如是说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
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。在过去20多年中,这个话题被提得最多、最尖锐。在政府部门、学术界、行业内部也讨论得最激烈、最集中。有意思
的是,前面提到的那种“中国式新产品”不断问世。这个数字是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也难以达到的。开发新车的速度是“世界第一”,开发技术和能力却难以恭维。面对强烈的反差,不禁会想,这是否也是浮夸?
从另一个角度,值得一提的是,企业超常规地推出新车型,已经破坏了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,
这也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一般情况下,一个新车型在推出后,4~5年的时间内,市场表现应该属稳定阶段。但是,在中国市场上,却看到一个新车
型推出后不到半年就开始滞销,不到一年就降两次价格的奇特景象。
另外,环顾如今的车市,新车铺天盖地,只能用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来
形容。然而物极必反,中国新车的频频上市反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而连连失宠。不断有新车推出,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把“双刃剑”。一方面,消费者的选择余
地大了,可同时,新车太多也让消费者无从选择,时间长了,容易产生“新车疲劳症”。此外,企业超常规地推出新车型,往往容易顾此失彼,难怪一位业内资深专
家说:“萝卜快了不洗泥,新车推出的频率太快,免不了鱼龙混杂,这对于汽车产业或消费者来说,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。”
对于这种盲目追求新产品的问题,一些汽车企业显然已意识到了,认为新产品投放的数量不是追求的方向。但同样也有一些汽车企业在分析业绩不佳原因时,将之归结为“新
产品投放不快、不够。”掀起“新车上市潮”主要目的固然是为了提升销量。然而,这些变了味的新车想要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取得成绩谈何容易。
近年以来,汽车市场转入低速增长,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。具体到产品竞争上,各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。如福克斯、帕萨特、速腾、科鲁兹等车型的销
量有所下滑,而卡罗拉、帝豪、POLO等车型的销量逆势增长。从变化中可以看出,产品特点不突出,主要靠价格拼市场的车型竞争力逐渐下降;而在某些产品特性上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车型依然能够打动消费者,销量保持稳定增长。这足以说明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,或许会使一些企业改变或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。业内有识之士表示,车企应逐步摆脱靠数量和种类占领市场的产品思路,更加追求单车的影响力和利润,靠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来赢得市场。
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: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,并注明“我要入群”,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,或加入QQ群:383683141。
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(←长按可复制),关注我们的公众号。
发表评论: